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消夏诗袁枚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作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赏析:
借园是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诗人于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一个秋夜去借园拜访李晴江,适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赋此诗。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笛愁容尽梅花里(白居易)不一而足。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
查看更多>>袁枚的诗
1、《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3、《咏筷子》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 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
4、《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5、《夜奔》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6、《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7、《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8、《遣兴》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9、《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11、《论诗绝句》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
12、《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13、《明皇与贵妃》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 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14、《山中绝句》
镇日山腰斸白云,载量烟草活纷纷。 春衫不用金炉热,自向百花香里熏。
15、《春风》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16、《随园诗话》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17、《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8、《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选一)》
灵旗风卷阵云凉,万里长城一夜霜。 天意小朝廷已定,岂容公作郭汾阳。
19、《自嘲》
小眠斋里苦吟身,才过中年老亦新。 偶恋云山忘故土,竟同猿鸟结芳邻。 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 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
20、《咏钱》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查看更多>>袁枚的诗有哪些
1、《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春风》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3、《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4、《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5、《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6、《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7、《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8、《论诗绝句》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
9、《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沙沟》
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 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
11、《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2、《听诗叟》
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13、《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14、《遣兴》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15、《山行杂咏》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查看更多>>袁枚《给弟香亭书》率性之谓道
《中庸》有言率性之谓道,再言修道之谓教,盖言性之所无,虽教亦无益也。孔、孟深明此理,故孔教伯鱼不过学诗学礼,义方之训,轻描淡写,流水行云,绝无督责。
倘使当时不趋庭,不独立,或伯鱼谬对以诗礼之已学,或貌应父命,退而不学诗,不学礼,夫子竟听其言而信其行耶?不视其所以察其所安耶?何严于他人,而宽于儿子耶?至孟子则云:父子之间不责善,且以责善为不祥。似乎孟子之子尚不如伯鱼,故不屑教诲,致伤和气,被公孙丑一问,不得不权词相答。
而至今卒不知孟子之子为何人,岂非圣贤不甚望之子明效大验哉?善乎北齐颜之推曰:子孙者不过天地间一苍生耳,与我何与,而世人过于宝惜爱护之。
【译文】
《中庸》中说顺应本性就是道,再说拿人应实行的道去约束民众就叫做教,大约是说本性都没有,即使教化也没益处。孔子、孟子都深晓这个道理,凶而孔子教伯鱼没有过多学习诗书礼仪,只训诫他行事遵守的规矩法度,就把学习这事轻轻带过,自然流畅,不拘泥,绝没有督促责备。
如果当时孔子没承受父教,不依照自己的眼光行事,或许伯鱼错误地学习诗书礼仪,或许貌似顺应父亲的命令,退一步不学习诗书礼仪,孔子不就听他说的话,相信他的行为了吗?难道不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来详察他的本性所在?怎么对他人严格,而对自己的儿子宽容?
到孟子时就说:父子间不劝勉从善,并认为劝勉从善不吉利。好像孟子的儿子还不如伯鱼,因而他不屑于耐心教育,以免伤害父子间和睦的感情,被公孙丑一问,不得不这样用随机应变的话来回应。到现在也不知道孟子的儿子是谁,难道不是圣贤的人对孩子期望不高,明显的验证吗?好了,北齐颜之推说:子孙后代不过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生灵罢了,我有什么好参与,只是世人过分地珍惜爱护他了。
【小传】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中叶著名诗论家、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袁枚在信中认为,子弟能不能成才,天资很重要,关键是要根据各人的天资来因材施教。要使他们懂得,做 查看更多>>